欢迎访问!
首页 > 感知阿富汗
刘劲松大使:愿水仙花带给大家宁静与和平
2018-02-14 03:33

  2月12日,阿富汗达里语主流媒体《每日瞭望报》刊登了刘劲松大使的署名文章《愿水仙花带给大家宁静与和平》,中文原文如下:

  今年2月16日是中国农历春节,这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这个节日也预示着万物复苏、早春来临。为了与阿富汗朋友分享中国人过节的愉悦心情和表达美好祝福,我向第一夫人、第一副首席执行官、外长等阿方政要送上来自中国云南的水仙花。大家很高兴地接受这份特殊的礼物,表示在阿富汗没见过这花,但知道这花的拉丁文名字叫“纳西塞斯”(Narcissus),我很感叹阿富汗朋友的睿智与博学。

  

(向第一夫人赠送并介绍中国水仙花)

  我送阿富汗朋友水仙花,也因为伊斯兰教学术界很早以来就传颂着一句箴言:“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精神的粮食。”由此可见,早期穆斯林智者们对水仙花既了解也喜爱,赋予它人生哲学的崇高意涵。先知穆罕默德也曾说:“为了求知,哪怕远在中国”。他对遥远的中国抱有美好感情,将穆斯林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与自古崇尚教育和知识的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水仙花是东西方两种起源之说,在东西方都广为栽培,广受追捧。1300多年前的中国唐朝即培育水仙花,将它与梅花、茶花和迎春花并称为“雪中四友”。古代波斯国王和诗人对它情有独钟,将之比喻为人的慧眼。对于水仙花的寓意,东西方的共同点是美丽、纯洁、诚实和敬意,但也有重大差异,这些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

  比如讲,水仙花的西文词根源于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西塞斯——的名字,他迷恋于自己水中的俊美脸庞身影,最终投水身亡,化为水仙花。而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水仙花源于天神对穷困潦倒却十分孝敬父母的农家子弟的奖赏,让这位农家子弟通过种花致富,几代同堂其乐融融。因为水仙花需要种在水边,为仙人所赠又如凌波仙女,所以称为“水仙花”,代表着人世间美好纯洁的事物。

  又比如,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名作《水仙花》(the Daffodils)中写道:“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富。”他在意的是水仙花带给自己的快乐与心灵慰藉。

  而中国宋代豪放派诗人刘克庄(公元1187-1269)的诗作《水仙花》是这样描述的:“不惧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强调的并非水仙花的美丽、财富或自己的享受,而是水仙花不畏严寒等环境艰险,在污浊之中保持自己的信仰,以及纯洁坚毅的高贵品质。

  再有,最优雅迷人的水仙花并非纯天然,而是需要花匠切割与雕刻它的鳞茎,让花朵得到更多养分,从而更鲜艳、灵动,令花和叶拥有更丰富的造型。所以,在经历创痛后重生的水仙花,被中国人称为“有生命的艺术品”。引申开来,任何大美和大福都可能经历苦痛,任何伟大成就都需要耐心和琢磨。

  水仙花是高洁的花,却没有丝毫贵族气。它常绽放在田间地头和平民百姓家里,是老百姓的好朋友。它的鳞茎看上去土头土脑,叶和花却天生丽质。它从不畏惧严寒和贫瘠,常常在风雪中绽放。

  在中国,很多人将医生护士比喻为水仙花,因为他们形象素洁,心地善良。过去一年里,中国的白衣天使本着大爱无疆的精神,救助了许多阿富汗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让他们得以与小伙伴一样拥有花样年华。在喀布尔的“中国医院”的医生们也用精湛的医术特别是中医中药让许多疑难杂症患者重获健康。

  还有一位姓蒋的中国女孩,放弃在国内稳定优渥的工作,志愿来到阿富汗霍斯特省的妇产科医院,3个月时间里和同事一共接生超过3000例,没有一例孕妇死亡。尽管当地生活条件简陋,安全环境也不好,但她没有退缩犹豫,而是忘我地为当地母婴服务。有人讲,来自中国的医生就像是水仙花,心存大爱,无私无畏,不挑不拣。只要有一盆清水,一片净土,几颗卵石,就能长得茂盛,开得芬芳,解人愁苦。

  

(阿富汗青金石盆里绽放的中国水仙花)

  我在一个多月前踏上这片饱受战乱洗礼的土地,拥抱挺过重重苦难却不失对生活热情的阿富汗朋友们,感慨良多。我用阿富汗的青金石花盆放置中国的水仙花,两种文明的代表融汇成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水仙花的盛开总伴随春天的脚步,因此是“岁朝清供”的年花。我衷心希望,来自中国的水仙花给大家带来好运,希望水仙花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大家喜爱和借鉴。希望宁静与和平像花香一样,悄然沁入并永远滋润大家的日常生活。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