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在北京开幕。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多批珍贵文物同时参加在此期间举办的亚洲文明联展(文物展)主展和分展,并在联展上大放异彩,吸引大批观众。
主题为“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主展于5月13日至8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8件阿富汗珍贵文物与其他国家文物一道展出。这批国宝完美展现了阿富汗“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美誉,其原料、造型、工艺体现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不同时代诸多文明的特征。
(异常火爆)
(被阿富汗精美文物吸引的观众)
蒙蒂噶克遗址位于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西北32千米处,出土于遗址的公元前3千年陶制高脚杯整体简朴素洁,造型简洁,杯身装饰有当时所流行的元素大角山羊等动物图案,同和印度河文明的陶器装饰类似,反映了阿富汗早期居民与印度大陆密切的物质文化交流。
(陶制高脚杯)
出土于阿富汗阿伊哈努姆遗址的公元前3世纪狮子形水槽用石灰岩雕刻,造型写实。狮子张开的嘴巴形成出水口,神情和鬓毛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据专家推断,作品可能出自优秀希腊工匠。
(狮子形水槽)
蓝色玻璃瓶是阿富汗贝格拉姆新王城区域出土的大量西方元素玻璃器之一。公元前1世纪,“罗马玻璃”吹制技法在东地中海地域被发明,较之前熔铸玻璃价格低廉很多,使玻璃容器制品迅速普及。蓝色玻璃瓶很可能是玻璃工匠带着原材料沿着古丝绸之路,在当地烧制而成。
(蓝色玻璃瓶)
作为亚洲文明联展分展一部分,231件(套)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贵文物于4月18日至6月23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此次主题为“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向世界展现了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珍宝的迷人光辉。据了解,此次展览是这批文物在十余年的全球巡展历程中首次进入大学博物馆。
(展览宣传海报)
(观众如潮)
(流连忘返)
(目不转睛)
(被精美文物吸引的观众)
(将文物珍藏在影像中)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米亲自介绍)
在清华大学展出这批文物按出土地点将展览划分为四个单元,即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分别呈现阿富汗在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四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法罗尔丘地出土的公牛纹碗残件)
(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的头像)
展览还设置了“阿富汗考古与艺术文献展”的附属单元,通过回顾阿富汗考古学艺术史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得失,陈述了一个多元、直观与中国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阿富汗。
(蒂拉丘地出土的长袍颈饰)
(贝格拉姆古城出土的狮鹰支架)
展览得到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和全国友协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的大力支持。3月27日至28日,交流院副秘书长周建平专门率团来阿。刘劲松大使与周副秘书长同阿信息文化部代理部长萨菲、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米就此专门交换了意见,一致主张加强“一带一路”文物及考古合作。认为双方宜精诚合作实现阿精品文物赴华参展,以文物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刘大使、周副秘书长同萨菲部长、拉希米馆长合影)